地震知识三篇

0
1957

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,人们大多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遇地震。如果平时学习了防震、避震的知识,遇震时所掌握的正确的避震知识和自我救助能力,很可能会成为求生的关键。无数的经验证明,掌握知识和不掌握知识是不一样的!无知是杀手,无备是隐患,有备无患才能受用一生。

本次地震知识讲解分三部分:知识篇、解惑篇和自救篇

知识篇

1. 地震是因地壳变动所快速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表,造成地表震动。地震波分为横波(S波)和纵波(P波),纵波上下跳、跑得快;横波左右晃、走得慢。因此在地震发生时,我们总是先感到上下颠簸,然后再是左右晃动,经常是后者造成了楼房坍塌。

2. 震源是指地壳里发生地震的地方,它所对应的正上方地面就是震中。由于离震源直线距离最近,震中区域无可奈何地成为“出气筒”,往往损失最为严重。

3.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单位,常用的是里氏震级,共分为10个等级,相邻级别的强度相差达到32倍。据此推算,汶川的8.0地震强度要比今晨新疆精河县的6.0级别的地震大近千倍,破坏性可想而知。

4. 地球每天会发生上万次地震,但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,人们感觉不到。只有自然震级在3级以上人们才会有震感。震级在4.5~6之间属于中强震,可造成破坏;在6~8之间属于强震,严重威胁震中区域的人身安全;超过8级属于特强震,完全是一场灾难。

解惑篇

1.我们可以预测地震吗?

人类对于脚下土地的了解远不及头顶星空。地壳内部压力大、温度高,成分复杂、质地坚硬,凭现有科技根本无法贯穿地壳来细致研究每一区域的构造,也便难以理解地震形成的原理。即使在未来相当一段长时间里,也是无法完全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。

前苏联耗时24年的浩大工程“科拉钻洞”深达12226米,是人类到达的地壳最深处,但不及地球半径的千分之二。
民间盛传的所谓“地震云”、“井水上升”、“河水变色”等地震前的异象,均缺乏科学依据,那些鼓吹预测成功的例子也多为巧合。至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器“地动仪”,很可能只是地震发生后快速辨别方位的工具而已。

2. 既然不能预测,那只能坐以待毙吗?

我们无法避免地震,但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。个人层面加强自救知识学习,常备应急物资;社会层面加强抗震知识宣传,普及地震知识和教育;政府层面加强监管力度,减少豆腐渣建筑工程,都可以避免人祸的发生。

3. 为何地震经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?

大家会有一个误解,即人员伤亡全部来自楼房倒塌。其实,从汶川地震数据来看,因山体滑坡、泥石流造成的伤亡数量也十分惊人。此外,地震还会导致危化品泄露、火灾、核污染、洪水等二次伤害,由于缺乏有效防护,二次伤害带来的损失通常更严重。并且,地震造成的交通瘫痪会大大延误外部救援力量和物资的传送,不幸错过了黄金救援期。

4. 地震局真的一无是处吗?

地震预测是人类科学的老大难问题,地震局的设置初衷也并非是预测。作为公共部门,地震局肩负了灾时调用各种资源全力救灾的工作。平时会研发防灾减灾的相关设备,以及宣传普及地震自救知识、开展救援演练。

自救篇

1. 如在室内,必须首先要保持冷静,观察所处地形,迅速转移到安全地点。三角形空间最稳固,如坚固家具下方、内墙墙根、卫生间墙角。离水源近的地方生存几率大,密闭空间千万不要去。

2. 记得看好头顶,远离一切悬挂物,包括吊灯、窗户、电线、电缆和楼上的花盆。

3. 楼房倒塌平均速度是12秒,所以别盲目向外冲,若拥挤在楼道里后果不堪设想。躲在室内等待救援,或者奔向楼顶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
4. 远离一切火源、电源、煤气,甚至是被砸中的汽车,尽力避免二次伤害。

5. 如在室外,空旷的高处永远是最好的选择。

6. 永远不要贪财,也别考虑形象,生命安全是一切的前提。

7. 如不小心被困在废墟下,别点火柴,粉尘真的会爆炸。不要试图用手挖出通道,也不要大喊大叫,尽量平复心情、保持体力,等待救援。固体传声的本领要好于气体,所以敲击管子与外界沟通是最佳选择。

8. 不要吝啬互救互助。及时的人工呼吸或者止血措施,可以大大提升伤者的存活几率。

9. 如果你在灾区外,迫切想为灾民捐献物资,请不要自行驱车前往。如果造成交通拥堵,只会事倍功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