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新课改 助力新高考——合肥六中2020年暑期分学科校本培训有感

0
2037
砀山二中生物组 闫海瑞

2020年8月17—18日,在校领导的带领下,我和郑松老师参加了合肥六中生物学科暑假校本培训活动。合肥六中根据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就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命题改革两方面,邀请了众多知名专家和一线名师到会。本次活动主要由培训启动会、同课异构、专家评课,专家讲座等环节。

8月17日上午,合肥六中李斌书记就本次培训的特点和内容作了介绍,并特别强调了培训要求和纪律。启动会后培训分学科进行。生物学科同课异构题目是《种群的特征》。分别由来自南菁中学的吴宜军老师和合肥六中吴克文老师执教。 

吴宜军老师现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生物学科奥赛总教练,无锡市学科带头人。先后被评为江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、江阴市优秀青年教师、最受学生欢迎教师;获得江苏省生物学科优质课比赛一等奖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、创新教师大赛全国二等奖、江苏省生物学科课件比赛一等奖等。《种群的特征》曾为“国培计划2016”高中生物教研员班开设的示范课。

合肥六中吴克文老师近十年来一直担任毕业班老师。教学经验非常丰富,知识内容讲解详细全面,系统性较强。

这是风格不同的两节课,从内容看都既有科学实验,也有科学探究,也暗含了社会责任。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在学生没有知识背景的情况下,逐层分析信息,逐步构建概念模型,运用概念模型解决问题,最后归纳出理论模型,体现出学生深层学习的过程,课程设计比较巧妙。而后者根据情境形成理论概念,再构建概念模型,用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。专家评委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价。

通过专家评委的点评,我认识到我们教学还存在的很多问题:担心在学习中学生跟不上,提出的问题怕学生不能回答,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。而事实是只要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宗旨,内容聚焦大概念,教学过程重情境,学生就会给我们惊喜。

17日下午江苏省无锡市著名专家陆敏刚老师作了《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变革与坚守》的精彩报告。生物学科育人目标亦在逐步升级:由1952年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,到2003年提出的三维目标,再至2018年颁布的学科核心素养。高中生物学从最初的学科教学已走向当下的学科育人,彰显出以下特点:一个主题——立德树人;贯穿一条主线——核心素养;推动一项改革——基础教育改革。新课程标准凝练了核心素养,更新了教学内容,研制了学业质量,增强了指导性,充分体现了教-学-评一体化,体现了学科的育人功能和整体性。生物教学用“大观念”来组织教学,探索典型的学习方式,构建新课堂模式。基于真实情境,进行教学改进。教师不可过度讲授,而是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,因为好的思维是通过在真实世界的问题来培养的,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综合品质。每一位老师都要培养有思考能力,有独立见解,有理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人,而不是把学生变成做题的机器。

18日上午听取《新形势下对高考试题命制的理解》的报告。胡学军老师现任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生物教研员、武汉市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。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生物教与学、教育测量和高考备考研究。多次参加教育部考试中心、教育部质量监测中心的相关工作;入选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专家、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新课程培训专家。报告解读了“一核四层四翼”高考评价体系,进一步明确了生物学科通过精选试题内容、设计真实的问题学习情境、重视专业语言的表达来考查生物学核心素养;高考评价对引导教学的启示:

1. 注重理性思维

高考试卷中占分比例较高、区分度较大的题目往往是考查“理性思维”的题目。在非选择题中表现为:题空少、分值大、书写多。

2. 重视试题素材

试题素材要真实可靠—-体现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之科学精神问题。试题素材要传递正能量—-体现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问题。

3. 体现核心素养

高考试题通过突出主干知识、核心知识,来体现核心素养的考查。高考评价就是风向标,引导教学。

  • 强调素材的情境化

特别是在选择题上:新教材课后练习题每题都有情境,对情境化要求不断加强。2020年高考Ⅰ、Ⅱ、Ⅲ卷的选择题都比以往有较大改观,情境化加强。

在试题命制环节,全员按要求每人命制一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。在专家点评总结中我们掌握了一些命题技巧:

选择题编制原则:

1.题干意义完整并能表达一个确定的主题。

2.题干要简明。

3.题干句子应长些,而可能答案的句子则尽量短些。

4.干扰项应具有似真性。

5.当选项是数字时,选项的排列应遵循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排列原则。

6.试题考查的应该是重要内容,不要考不重要的内容

主观题命题包括四个重要环节,即选择题干情景材料、设问、赋分和制定评分标准。主要形式有填空题、简答题等。除了掌握一些控制试题难度的技巧外,还应注意试卷长度过长或过短,没有双向细目表,命题人员不是逐次加入等问题。

两天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,但带给我们反思才刚开始。只有不断学习促进自我发展,把所学所悟运用到教研教学中才能适应新课程,助力新高考!